是不是,沒有住在家裡之後,
就會特別想念家裡的一切?
似乎我很少回家的。
大二之後到現在也才回家一次,
其原因並不是我不愛回家,而是我有一個很酷的老媽。
她從小就是我偶像我是很認真的這樣認為的。
小時後的作文,我不避諱,是她教我寫的,
還害學校老師以為我作文很好(笑)
國小出去比賽演講,稿也是老媽幫我寫的,
因為我台語根本不好,最好是可以去參加台語演講,
還用台語寫稿之類的等等。
我想,我現在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
「滿天都是金條,袂莎模ㄅㄨㄚˋ條」(愛用台語發音),
那時候的我只是覺得這句很詭異,這是什麼東西,
感覺很像卡通裡面人物被磚頭打到,頭上會有很多星星的感覺。
後來在五月天的歌詞裡面,竟然也出現了,
每次聽到總會有點好笑,覺得原來這句真的有人在用啊那種感覺。
之前有一次我問她我要不要回家,她回答不用。
理由是省車錢。
我也搞不懂,那就算了吧,哈哈哈哈哈哈哈哈。
瓜媽,我對外都是這樣稱呼她的。
她其實讓我滿獨立的。根本不會每天打電話給我或者是怎樣的。
很久沒有打電話回家也是沒關係,
雖然上大學之前,曾經有討論過到底要多久打電話回家,
可是真的每天打的時候又覺得很麻煩,
根本不知道要說什麼,而且瓜媽根本就很忙碌,
沒有太多時間跟我廢話或者是跟我話家常,
所以我也很少打電話回家。
瓜媽會打電話給我的時間,
大部分都是她在公司很無聊,所以打給我。
然後隨便亂哈拉,就是這樣而已。
(*’)
沒有住在家裡之後,
跟家人之間的連結似乎很多人都會變得很緊密。
以前住在家裡的時候,根本就不會這樣想的吧!
住在家裡,一切都是很理所當然。
早上起來早餐在桌上,本來就是這樣;
下課回來看個電視等晚餐,本來就是這樣;
衛生紙沒有了去抽屜拿,就還是會有很多包衛生紙在裡面。
等等之類的,好像抽屜會自己生出衛生紙一樣,一切都是理所當然。
但是,當自己住在外面之後,一切就不是那樣『當然』了。
早上沒有早餐,要自己想到底要吃什麼。
所以我的確是到上大學之後才沒有每天吃早餐。
大學都是早餐跟中餐一起吃,說是省錢可是其實,
其實到下午三點四點就會肚子餓,然後吃個小點心,
晚餐又不用吃了,到了八九點又肚子餓。
所以我得到了一個結論,我的生活都比正常人晚了三個小時。
於是我有了時差。
這或許可以當成為什麼我每天三點睡的理由。
(*’)
我想,應該是,沒有天天見面所以會想念吧。
(*’)
事實上,有多想回家,可是回到家之後,
發現妹妹還是一樣聒噪,弟弟還是一樣欠揍...
就會頓時覺得,算了,反正這樣才是家啊。
(*’)
我想,的確的,家人是無法取代的。
任何人都不可能。
血液中的羈絆是不可能改變也無法任意替換的。
老實說我們家挺吵的。(笑)
而且還會互相說對方講話很吵....(笑)
(*’)